找到相关内容108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梵网经古迹记卷上(1)

    梵网经古迹记卷上  青丘沙门太贤集  将释此经七门分别。时处故。机根故。藏摄故。翻译故。宗趣故。题名故。本文故。言时处者。本即卢舍那佛在莲华台藏世界说。末即释迦初成佛时于摩伽陀国寂灭道场说。言机根者...故无所得。无所得故三轮清净。是名究竟修菩萨行。言题名者。梵网经一部都名也。卢舍那佛说心地法门品第十者此品别名也。梵者能净之义。网者摄有情义。谓此经者乃至有顶生死大海拘持有情。终致无上寂灭之岸。无尽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74561868.html
  • 梵网经古迹记卷上(2)

    。如次自性无间相续常故。不闻父母三宝名者。谓显世间及出世间无能救也。余文可解  梵网经古迹记下本(终)梵网经古迹记卷下末  经。佛告诸菩萨至四十八轻今当说  述曰。此下别诵轻戒。此中有三。初结前生后。...行愿藏者即上三贤十圣所有行愿也。因谓三劫。果即四智。佛性常住清净法界也。自下总结如文可解  经。明人忍慧强至疾得成佛道  梵网经古迹记卷下(末终)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74661869.html
  • 四川内江圣水寺举办“梵网经菩萨戒传戒法会”

      2008年8月22日至24日,四川省内江市圣水寺举办了“梵网经菩萨戒传戒法会”,共有来自全国各地426位信众参加。

    佚名

    |法会|传戒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9/10151728913.html
  •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[14]:谤毁戒

    第十三谤毁戒 若佛子,以恶心故,无事谤他良人,善人,法师,师僧,国王,贵人,言犯七逆十重。 佛子虽受佛戒,而恶心未除。无事者,本无实据,而妄说有罪是为谤,坏人名德曰毁。 安份守...

    圣一法师讲述

    |菩萨戒|口业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0/22314290329.html
  •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[16]:僻教戒

    第十五僻教戒 僻者,偏也,不以大乘圆顿正法教人,失彼大乘根性,其过非细。 若佛子,自佛弟子,及外道恶人,六亲,一切善知识,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,应教解义理,使发菩提心。 自佛弟...

    圣一法师讲述

    |菩萨戒|戒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0/13571590592.html
  •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:恃势乞求戒

   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若佛子,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,亲近国王,王子,大臣百官,恃作形势,乞索打拍牵挽,横取钱物,一切求利,名为恶求多求,教他人求,都无慈心,无孝顺心者,犯轻垢罪。 出家为...

    圣一法师讲述

    |菩萨戒|戒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0/15503590594.html
  •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:无解作师戒

    第十八无解作师戒 若佛子,应学十二部经,诵戒者,日日六时持菩萨戒,解其义理,佛性之性。 为佛子者,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应学十二部经,十二部者:长行、重颂、授记、孤起、无问自说、因缘、譬...

    圣一法师讲述

    |菩萨戒|戒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0/13154191430.html
  •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:两舌戒

    第十九两舌戒 心为罪之源,形为罪之薮,修行人降伏其心,慎勿纵我为非。 若佛子,以恶心故,见持戒比丘,手捉香炉,行菩萨行,而斗遘两头,谤欺贤人,无恶不造者,犯轻垢罪。 佛子未断烦...

    圣一法师讲述

    |菩萨戒|口业|两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0/19521391431.html
  •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:不行放救戒

   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见生即放,见死即度,故有此戒。 若佛子,以慈心故,行放生业,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,故六道众生,皆是我父母,而杀而食者,即杀我父母。...

    圣一法师讲述

    |菩萨戒|放生|戒杀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0/13494092806.html
  •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:嗔打报仇戒

    第二十一嗔打报仇戒 如来制戒,不离止作二持,一、应作,二、不应作。是事不应作而不作,名为止持;是事应作而作,名为作持。 若佛子,不得以嗔报嗔,以打报打。 菩萨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...

    圣一法师讲述

    |菩萨戒|忍辱|嗔恨|安忍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0/12162093053.html